在日常生活中,存在著量大、面廣的輕微失範行為,隨地大小便就是其中的一種。事實上,隨地大小便並不具備很強的圖謀性,即有目的、有計劃地去破壞社會規範,許多情況下就是為了貪圖省事、方便,從節省時間、體力等成本考慮,試圖走捷徑——夜市食客把酒言歡之後,通常都有如廁的需要,而“就地解決”最為便利。
  面對 “憋不住”、“等不及”的生理需求,食客“圖方便”的行為邏輯,既影響市容市貌,也損傷了社會文明。究其原因,在社會流動迅速的陌生人社會,當人們進入一個陌生的場域,就會處於一種暫時的個人身份和社會角色“匿名”狀態。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有力的懲戒,當內部的自我約束力和外部的社會控制力同時下降的時候,人們的行為往往具有隨意性,平時不敢說的話敢說了,平時不敢做的事情敢做了,隨地大小便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  可是,我們卻不能將“板子”全部打在食客身上,對食客進行情緒性的口誅筆伐。公廁數量短缺也好,公廁佈局不合理也罷,當食客焦灼和迫切的如廁需要遭遇如廁不便,食客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地“另尋出路”。在經濟市場化、人口流動化的當下,公廁這一公共資源,能否配置得更加合理,讓老百姓具有使用的方便性,讓公眾“找得到”、“用得上”呢?
  透過雷人標語這面鏡子,我們不僅要關註食客的失範行為,更要打撈食客的利益訴求,找到不文明現象產生的根源。說到底,消除不文明現象,催生社會文明,固然需要食客更新價值排序,也離不開公共服務的伸展。·楊朝清·
  楊朝清  (原標題:雷人標語背後的利益訴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d31kdsn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